就凭杨家那几个孩子杨廷和的长相也不会是歪瓜裂枣。沈瑞在见到真人前由子推父也猜测过杨廷和的外貌不过见到真人的时候依旧是大吃一惊
有王华、王守仁父子的儒雅俊秀在前杨廷和的外貌再好也不至于让沈瑞吃惊的地步。他吃惊的是这未来的权臣周身气质让人熟稔就像是他大学时的班导。
杨廷和已经年过不惑不过看着如同三十来许人。要不是留着短须将他与王守仁放在一处说年纪相仿也差不离可实际上两人差了一旬。
这种年轻不单单是相貌的年轻而是给人的感觉。
久在官场的人身上总是不自觉地带了官威与阴郁然而杨廷和身上尽显温文儒雅。
他穿着半新不旧的儒衫看上去像个夫子而不像是官员这种感觉十分温煦可亲。
王华、王守仁父子气度也儒雅可却有高山白雪的感觉让人仰视同杨廷和这种邻家夫子的感觉截然不同。
沈瑞在观察杨廷和的时候杨廷和也望着眼前少年。他尽管面上如沐春风可双眼烁烁心中也有了计较。
作为十一岁过院试、十二岁举与乡的牛人杨廷和的少年时期就不同与常人。因此对于沈瑞的内敛与稳重杨廷和丝毫不觉得不妥反而觉得此子行事不轻浮。
不用与旁人比较只同自己儿子在一处就将傲气难掩的杨慎超了一头去
杨廷和心里虽有些不是滋味可也不得不承认与沈瑞的内敛相比自家长子尽管也绷着脸可像个装大人的孩子。
沈瑞这样内敛性情颇对杨廷和的胃口可杨廷和自身才学不俗待与沈瑞彼此见过后第一件事便也是考校沈瑞的学问。
沈瑞重生大明已经整四年除了守灵的那一个多月其他时间全部思都在四五经上自然不会被杨廷和问住。
不过这些四五经里死记硬背的东西实不算什么。杨廷和就指了指案随口出了一个题目让沈瑞写一首试帖诗。
沈瑞面上不动声色嘴里却有些发苦。
这几年他在时文上使劲算是摸清了八股的规律不管是要花团锦簇的还是要平时有务的都能提笔而就。可是试帖诗这里只能说勉强却说不上好了。毕竟作诗需要灵气沈瑞只能算是个读人并不是诗人。
他自己动手磨了墨沉思了一盏茶的功夫而后提笔请了一首五言试帖诗而后撂下毛笔对杨廷和躬身面带羞愧道:“小子露怯先姨父教正。”
杨廷和接了诗稿入眼便是笔走龙蛇只觉得是一手好字不过再品内容就有些面上发僵。
这试帖诗的内容只能算是平平。或许对于一个十三岁少年来说一刻钟一首试帖诗这样的急才算是不俗可沈瑞不是一般人他有个名誉京城的老师。
就算他学文时间短比不得王守仁可就诗才来说比杨慎还差了一等就有些说不过去。
杨廷和心中隐隐地有些失望。
沈瑞知晓自己不足之处见了杨廷和如此反应就有些讪讪。
杨慎满心好奇挪到杨廷和身后去探看诗稿上的内容。
杨廷和已是神色恢复如常将诗稿撂下道:“文字用的正字甚雅”
对于诗文内容他却没有评判而是问道:“听何学士云你师从王伯安何时入王伯安门下?”
沈瑞老实道:“小子弘治十年腊月拜在老师门下与老师读。”
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进士杨廷和在心中算了算时间沈瑞同王守仁学习的时间最多大半年就心下稍安。
王守仁少年时就因才学卓越誉满京城只是因性子轻浮狂妄才在仕途上不如意。如今沈瑞言行稳重杨廷和倒不怕他步其师后尘就怕其读资质不足。
杨廷和自己科举出身如今兄弟子侄都是读为业他自然也希望以后的女婿走科举仕途。
毕竟在读人眼中科举入仕才是正途。
杨廷和之所以考虑这门亲事不单单因沈瑞是尚之子还因他是王华的徒孙。
杨廷和年岁虽比王华小可实际上比他还先入仕只是一个是同进士一个是状元境遇不同。
与朝中阁老对王华的忌惮与压制不同杨廷和本人是极敬重王华。
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在读人眼中能中状元的人还是有才学过人之处。
杨廷和在这里与沈瑞闲话家常杨慎在旁边眼神不由自主地落在案上看着看着眉头紧锁。
沈瑞这试帖诗他在心里默念了几遍都觉得平平并无出彩处。
名师高徒沈瑞平素言行亦不俗为何做了这勉强尚可的诗文?
是一时文思不畅还是故意中庸?
杨慎心中不由生出怒意望向沈瑞的目光就有些不善以为他是因不满意这门亲事才如此。
即便有了功名到底年岁在这里才有这样的猜测。
婚姻结两姓之好即便两家还没有正式过帖可既已经到了“相看”的时候哪里是小儿一句话就能否了的。
杨廷和那里已经聊到弘治十二年春闱之事。话里话外不过是想要知道王守仁既在京城那尚未进京的沈瑞随谁读?
杨廷和虽没有表现出来不过沈瑞也感觉到了他对于读举业的重视。
不管沈瑞是谁家公子、是谁的学生要是科举无望的话这门亲事应该都会不了了之。
谁让大明官场之上勋贵荫官都是摆设只有正牌子科举出身的才能青云直上。杨廷和这也是爱女之心看得不是当下。
沈瑞虽对着九岁的杨恬儿会觉得恶寒可心里却是乐意结这门亲的。
说现实也好识实务也好与杨家结亲使得沈家站在东宫党人这一边未来二十年无忧。至于二十年后沈瑞正值壮年就不会像现下这样被动。
因此沈瑞就没有谦虚直接将沈理搬了出来。
要说杨廷和给人感觉温煦平和那沈瑞的假面就是“少年持重”、“质朴纯良”。
沈瑞带了几分腼腆道:“小子幼时顽劣九岁始读有幸拜在老师门下老师当年返乡后小子从六族兄习文而后三年。只是小子资质鲁钝不及六族兄万一”
杨廷和听到这里心下一动:“你口中六族兄可是前几年丁内艰的沈学士?
沈瑞点头道:“正是六族兄”
杨慎在旁听着心中酸的直冒泡了。
杨廷和望向沈瑞的神色柔和下来他与初见沈瑞时的毛澄一样在失望过后又觉得惊讶。
读人家子弟三、四岁启蒙都有的读十年应童子试是寻常。可沈瑞九岁开始读四年的时间有如今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读资质远超常人。
就是杨廷和自己要是也同沈瑞这样只读四年也不能说自己会比沈瑞强。
对于沈瑞的科举仕途杨廷和不再担心。
沈家大老爷、二老爷都是进士沈瑞的族兄是状元、师公是状元这样群策群力之下还供不出一个进士来?
只是既然有沈理的教导在前沈家之前提前的理由就有些站不住脚。
杨廷和能历经四朝、为两朝首辅自然是比于心窍。
稍一思量他便悟出沈尚不欲嗣子继续从沈理读的缘由不过是避讳谢阁老。
他望向沈瑞目光中到了多了几份趣味。
都说名师出高徒沈瑞有那样的老师、那样的堂兄会走到哪一步他心中也有些好奇。
他又看了眼杨慎决定以后对长子的课业督促的更严些。虽说现下杨慎先一步过了院试可再过几年乡试上未必能强过沈瑞去
沈瑞与徐氏用了午饭才从杨家来大老爷已经等得有些急了。
虽说他有心结亲可也晓得“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事”的道理对于未来儿媳妇的品格大老爷还是颇为关注。
沈瑞先对大老爷、徐氏禀了与杨廷和对答的细节随即就九如院去了
这次与杨廷和的见面他面上没什么可还是很伤自尊。之前的毛澄现下的杨廷和都是如此。
现下沈瑞年岁还小还能用读时间短来应付旁人也能用这个借口自欺欺人再过两年可没脸再用读时间短来遮羞。
拿着四集注沈瑞咬牙切齿。
对于后世应试教育小二十年熬出来的人沈瑞对于自己的科举之路计划的好好的。十五岁之前应童子试二十岁之前中举人三十岁之前中二甲进士入仕途。
可是现下顶着个名师弟子的名头压力很大。要是他这样按部就班走下去在旁人眼中就沦为庸才了
沈瑞终于明白毛迟的感觉
正房大老爷迫不及待地问道:“杨家大娘子人才如何?”
“十分相貌言谈也爽利是个大方的小娘子配得起二哥”说到这里徐氏有些踌躇:“只是杨家庶子女太多三子一女都是同母所出其中庶次子比杨家大娘子还年长半岁。”
大老爷皱眉想了想:“杨介夫行事周全不会乱了嫡庶即便有内宠也不过是小节。”
徐氏道:“杨家大哥带了傲气不过十三岁能过院试足以自傲”
大老爷淡笑道:“其他人家要是有这样出色子弟早已宣扬开来杨家老大却是外头不显杨介夫是个明白人”
appappshuzhanggu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