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中文网 > 都市小说 > [红楼]黛玉只想安静的死 > 第 113 章 第 113 章

第 113 章 第 113 章

羽仙歌创作的《[红楼]黛玉只想安静的死》, 第 113 章 第 113 章在线免费阅读下载。内容提要:

 热门推荐:
    ()  事到如今,《红楼》的剧情,积累下来的蝴蝶效应,已经相当可观了。

    比如说刘姥姥逛大观园,王夫人没当众下黛玉的脸,却几句话暗指探春不孝顺;

    比如说凤姐过生日,因为正与王夫人权力争斗正酣,就没有大办。

    而王夫人的身边人如今一个个不如之前那般“无所畏惧”,也就没有周瑞的儿子被抓的事情——若这时候真让熙凤抓到了周瑞儿子的把柄,就显然不可能被赖嬷嬷一劝,就当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而因为熙凤和王夫人的争斗之中占上风,眼看着大权握到了大房手中,贾赦又不是真傻,自然也就不会闹出讨要鸳鸯的事情来。

    还有薛蟠,因为最近准备着婚事,又被王家管着,并不来贾府。自然也免了一顿皮肉之苦(没有看上柳湘莲并被反揍一顿)。

    只是……

    金钏儿固然因为王夫人那边的紧绷而不敢和宝玉调笑,躲过了一劫。鲍二家的与贾琏的事情却还是发了。

    黛玉看得分明。

    不管书中如何,这次显然是有王夫人的手笔,引得熙凤撞破了贾琏的奸/情。

    于是贾琏也就走了背运。

    贾赦恼他送了把柄给王夫人,鲍二家的一死,就打了贾琏一顿。此后,因为贾雨村设计石呆子讨好贾赦的事情,他说上两句公道话,又被揍了一顿。

    两件事情的性质截然相反,也是叫人唏嘘。

    *

    九月,宁荣两府的管家赖家摆酒,连着黛玉等人一起请了。

    最近沉溺于红袖添香、娇声软语的宝玉,先知道赖家借着贾家的人脉捐了官,又看到赖家那不下于京城四五品小官家的院落,后知后觉的炸了。

    宝玉早前因为做脂粉的技术,和贾琰一起开了铺子。

    贾家没人要他上缴收入,但宝玉将大部分的钱财都投入了城外选定的园林,时常过去观察进度,久而久之,倒也知道了一些物价——虽然肯定与现实有偏差。

    但哪怕他就是低估了物价,也是明白,以赖家的身份,哪怕有两家的管家,加上贾政的乳母赖嬷嬷,历年来的薪水和赏赐,也是怎么都不可能置办这么一座园林,让他们的后代,都过上少爷小姐的生活的。

    他当时就撂了脸。

    后来,还是贾琏告诉宝玉,赖家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是因为二十年前,贾家的一桩大事故(也就是贾敬的事),赖家立了大功,所以得到了超常的赏赐。

    赖家本来是贾母的陪房,也就是那一桩事情之后,才到了宁府也去做管家的。

    可宝玉依然被点醒了。

    注意到了贾家上下的情弊,并且想要出手整治。

    他比改变之前,确实是果决了许多,也可以说心肠坚硬了许多。因此闹了不少事故出来。

    只不过,不说其他,光是他屋子里的那些丫鬟,就大半都是家生子,牵扯到了不少人。

    身边的小厮之类,也是一样。

    还有那些日常趋奉讨好他的……

    那么一张密密麻麻的大网。真正好收拾的,贾琰和熙凤都已经收拾掉了,也轮不着宝玉。因此到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宝玉的性子是改变了,但能力并没有改变。因为是众生意念体的缘故,还缺乏灵性和真正的聪慧。

    也就在宝玉折腾人事的时侯,另一边贾琰早已经约了同窗南下游学。

    确切的说,他八月份就走了。

    他如今虽有些名气,无奈长辈并不关心,走的时候不过和贾赦邢夫人说了一声。这两人知道了也就罢了,连多嘱咐一声都没有的。

    结果十月秋凉之时,贾琰居然和邢夫人兄嫂及邢岫烟、李纨寡嫂及带着的两个女儿一并回京来了。

    等到次日,薛姨妈又带了薛蝌、薛宝琴兄妹两个来贾家拜见兼道谢——却原来,这两兄妹上京之时遭了盗匪,恰好碰上贾琰,被贾琰所救。

    此后贾琰又护送他们兄妹两个回京,才在路上遇见了邢、李两家。

    贾母前一日才因为几个姑娘的到来十分高兴,见了宝琴,更是欢喜。只说薛家准备着薛蟠的婚事,十分忙乱,顾不上宝琴,非要留着宝琴住两日。

    薛姨妈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竟然真将宝琴给留了下来。

    贾母只说“几个姑娘一路上京来的,必然有情谊了”,就将宝琴也跟着前面三位姑娘一样,安置到了地方够大的蘅芜苑之中。

    再转回头,就找了贾瑛问梅翰林的事。

    而贾瑛知道了,黛玉自然也就知道了。

    如果说原书贾母捧着宝琴,是为了打压薛姨妈和薛宝钗,将这母女俩的仇恨从黛玉身上转移,那么这会儿,就是为了贾琰。

    毕竟,贾琰的心思太明显了。

    ……得说贾母这个大家长,还挺操心的。

    自觉宝玉贾瑛的婚事定了,就开始惦记贾琰了。她觉得贾琰的父母不关心,可本人又算得上是上进,自然是要拢过二房来。

    也正因为只是想要拉拢贾琰,自然,对宝琴,也就没有原书之中那么“热切”。

    *

    因为贾瑛的报信,黛玉倒是先知道了薛宝琴家里的事,才见到了宝琴——她也是居,最近又身体不好,虽然大观园接着住进来了几个女孩子,却也没有去上门探问。

    宝琴等人住进院子,难免也有各种需要收拾适应的地方。

    是以过了两日,恰逢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才由住在稻香村的李纨下了帖子,请黛玉相聚。定的位置就是芦雪庵。

    而到了约定的日子,黛玉还没出发,惜春倒是先来找她了。

    黛玉就问她,“你可曾见了那几位新来的姐妹没有?”

    惜春一脸无趣,“不曾去见。”

    顿了顿又小声道,“听说薛家姑娘,和宝姐姐长得和亲姐妹似的。难怪要送到我们家来住。”

    黛玉:……

    黛玉道,“薛家这位姑娘定亲了的。且也不会是长住。”

    惜春表明,人虽然没见,但消息她也打听了的,“三哥哥和我也说了一些。那梅翰林家,当年不过是个不成气候的举子。他们家又是早早分家另过的,这才结了亲。这都多少年了?这家人没根基的,不过指着个梅翰林,这才举家外任。可就算是一科三甲,又有哪能这么容易回京?”

    黛玉点头,点点惜春,“你是真长进了。”

    “是的吧?”惜春有点小得意,“虽然这事儿无趣,也总要知道些。”

    *

    这也和黛玉知道的消息相符——尽管蝴蝶效应日渐强大,但红楼剧情的相关世界设定,却是早就完善的。薛宝琴定给梅家,都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剧情还稳着呢,且还能自我完善。

    以《红楼》“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底色来说,当然不会有一个能称为“绝艳”的女子过上幸福生活。“死鱼眼珠子”应该已经是可以想象的“最佳”了。

    薛宝琴当然也在其中。

    薛宝琴的父亲就已经从薛家分家另过,没有了皇商身份。

    在这个年代,没有官方背景的商人,地位是低下的,钱再多都只是显得肉多。

    原著中提到,薛宝琴的父亲想要请一个通事官帮忙,找一个外邦女子写诗,都要用个“央”字。

    这就可见一斑。现在可不是崇洋媚外的年代!

    后世人因为金钱力量的大涨,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只看到薛宝琴这出身的好处,觉得她见多识广。

    但薛宝琴也多半就因为出身问题,最终无法列入十二正钗。

    这不是因为她未来幸福,也不是因为戏份不够,是很现实的理由之一——她的身份不够。

    十二正钗不管遭遇如何,单论出身,多半都能说一句“大家闺秀”。

    至于排不到副钗第一,就是性格问题了。

    也正因如此,薛宝琴的父亲才会投资没有根基的举子。

    可没有根基的举子,一旦真正拥有了官身,都对这样的婚约迟疑起来。明明早先就已经离开翰林院外任了,却愣是都没通知薛家一声。

    不过,也正因为梅家没什么根基,薛家才想着能借亲戚之势挽回。

    以贾王两家的人脉,想要阻拦一个没根基的翰林的仕途,又或者反过来,让人提早回京调任京官,都是比较容易的。

    至于惜春为什么说,薛姨妈是乐意让人住到贾家的……

    黛玉见到宝琴,也就有些明白了。

    *

    宝琴和宝钗的五官颇有几分相似。

    换句话说,宝琴的美貌,也接近世俗之美的极致。

    但是,其实也是接近。真要论美貌,不论骨相与皮相,离宝钗还是有些差距的。

    虽然也是超出他人之上,但终究没超出一个级别来。

    黛玉对此也不意外。在《红楼》之中,唯一真把宝琴说成“超出园中诸人”的,唯有探春。即使不说众人的审美观各有差别,探春可也从来不是走公正路线的……

    其他人说起一起到的四个姑娘,宝玉只是拿宝琴和宝钗比,说起李家姐妹,用了“更”字,晴雯等人,显然也没惊艳到觉得宝琴是第一位。

    宝钗嫉妒的,也只是贾母对宝琴的疼爱——毕竟贾母在书中拐弯抹角的骂宝钗也不是一次了。放在这样的家庭,那拐弯抹角的骂,和明着骂的区别又不大。听见的人,多半能听懂。

    但宝琴她有种天真娇憨的气质,颇为难得。

    和世家精心用礼仪规矩教养出来的孩子,大有不同。

    这种难得的气质,和她的美貌混杂在一起,也就很特殊了。

    如今王子腾有拿着宝钗去完成政治联姻的打算,宝琴无疑也是有这个资格的。这样的美貌,保不定王子腾就会觉得,拿去嫁到梅家,可惜了。

    但是吧,宝琴比黛玉还小呢。真要年纪大了,薛家也未必会想到求亲戚来挽回梅家。

    黛玉觉得,薛姨妈让宝琴住过来,倒也未必就是怕宝琴影响宝钗。

    ……保不定,贾琰这次真能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