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建造“初chun”级驱逐舰的目的是要在《伦敦条约》的限制下的舰体上以最大的可能xing安装武备,故该级亦称条约型。
有初chun、子ノri、若叶、初霜、有明、夕暮6舰。具有较强的反潜能力和强大的鱼雷攻击力,以鱼雷为主体的攻击武器。
初chun、子ノri、若叶、初霜四舰开战时编入第1水雷战队,旗舰为轻巡洋舰阿武隈号,参与了珍珠港、中途岛等历次大战。建造列表
完成6艘:初chun(hatsuharu)、有明(ariake)、初霜(hatsushi)
子ノri(nenohi)、若叶(wakaba)、夕暮(yugure)
二战中的初chun级(条约型)
舰名拉丁名下水备注
初chun
はつはるhatsuharu1933.2.271944.11.13在马尼拉湾被美舰载机炸沉
子のri
ねのひnenohi1932.12.221942.7.4在agattu岛被美潜艇“海神”号(usstriton
ss201)击沉
若叶(若叶)
わかばwakaba1934.3.181944.10.24在莱特湾海战中被美舰载机炸沉
初霜
はつしもhatsushi1933.11.41945.7.30在izuro西北触雷沉没
有明
ありあけariake1934.9.231943.7.27在格洛斯特角搁浅,次ri被美机炸毁
夕暮
ゆうぐれ(ゆふぐれ)yugure1934.5.61943.7.20在choiseul以南被美机炸沉改装
“初chun”级驱逐舰建成时两门双联主炮分别位于舰首的a炮位和舰尾的y炮位,一门单管主炮则位于舰首的b炮位,这是当时ri本唯一一种具有舰首高位火炮的驱逐舰。然而不久b炮位的这门单管主炮被移至舰尾x炮位,这样一来,“初chun”级与当时其他级别的驱逐舰有了一样的格局。为了这门主炮的移动,最后面的那一座三联装鱼雷发shè管不得不被拆除,该级的鱼雷管遂减为6具。与此同时,ri本海军对该级驱逐舰的舰体和上层建筑进行补强,改装完成后标准排水量增加到1715吨,航速降为33.5节。
1942—43年,大部分“初chun”级驱逐舰拆除x主炮塔并改为6座25毫米防空炮,另加装25毫米防空炮4座和12.7毫米高shè炮2座,舰尾的布雷与扫雷具被移除,改为4座深水炸弹投掷器。1944年25毫米防空炮增至13—21座,12.7毫米高shè炮增至4座。【舰??史】
??有初chun、子ノri、若叶、初霜、有明、夕暮6舰。具有较强的反潜能力和强大的鱼雷攻击力,以鱼雷为主体的攻击武器。
??初chun、子ノri、若叶、初霜四舰开战时编入第1水雷战队,旗舰为轻巡洋舰阿武隈号,参与了珍珠港、中途岛等历次大战。
完成6艘:初chun(hatsuharu)、有明(ariake)、初霜(hatsushi)
子ノri(nenohi)、若叶(wakaba)、夕暮(yugure)
初chun(hatsuharu):1931.05.14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3.02.27下水,1933.09.30竣工。1944.11.13在美军空袭马尼拉湾时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子ri(nenohi):1931.12.15在浦贺船厂开工,1932.12.22下水,1933.09.30竣工。1942.07.05在阿留申群岛被美国潜艇“海神”号击沉。
若叶(wakaba):1931.12.12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开工,1934.03.18下水,1934.10.31竣工。1944.10.24在苏禄海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初霜(hatsushi):1933.01.31在浦贺船厂开工,1933.11.04下水,1934.09.27竣工。1945.07.30在宫泽湾触雷沉没,战后浮起解体。
有明(ariake):1933.01.14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4.09.23下水,1935.03.25竣工。1943.07.28在格罗斯特角被美国陆军飞机击沉。
夕暮(yugure):1933.04.09在舞鹤海军工厂开工,1934.05.06下水,1935.03.30竣工。1943.07.16在拉包尔附近被美国飞机击沉。
【xing能数据】
完成年代1933-1935年
尺寸359‘3"x32‘9"x9‘11"
排水量1,802吨
主炮双联装127炮2座,单装127炮一座
鱼雷24英寸(610)三连装发shè管3座,36dcs
高炮双联装25高炮1座,后增至21门25防空高炮,4挺13高shè机枪
舰员200人
最大航速33节
【背景】
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签署后,英美ri三强海军的驱逐舰单舰吨位被限制为1500吨。但条约又规定签字各国可以用驱逐舰总吨位的16%建造排水量大于1500吨,不超过1850吨的驱逐领舰,所以ri本顺理成章地将特型归入“驱逐领舰”名下。但此时ri本的驱逐舰总吨位为10.55万吨,24艘特型驱逐舰吨位和即达47600吨(占45%),远远超过16%的驱逐领舰限制,因此在将特型占总吨位的比例削减到16%之前,ri本无法再借“驱逐领舰”的幌子建造大型驱逐舰。有鉴于此,伦敦条约后的第一批新驱逐舰初chun级成为所谓“条约型驱逐舰”,单舰吨位被控制在1400吨,航速36.5节。但为保证单舰战斗力不受影响,舰政本部第四部在较小的舰体上塞进了5门127毫米炮和9具610毫米鱼雷发shè管——前部以背负方式布置1座双联装炮塔和1座单装炮塔,2号、3号鱼雷发shè管也以背负方式布置在中部,并首次配备鱼雷再填发装置。为保证中部空间,两座烟囱的倾斜角度不同,成为其最典型的外观特征。但初chun级在排水量比吹雪级小300吨的情况下硬塞进与其同样多的武器装备,还要保持高航速,在复原xing方面自然会出问题。“友鹤事件”后,初chun级被迫进行大规模修改,减轻武器重量,改善舰体复原xing。舰首的1门单装主炮被移到舰尾,为腾出位置,3号鱼雷发shè管被迫拆除,使其鱼雷发shè管减少为6具,舰桥面积也被缩减。由于初chun级频繁的修补和实际xing能不如意。原定的12艘建造计划仅进行一半后就告中止,自第6艘起改建白露级。建成的6艘中从第5艘有明开始在开工前设计经过修改,舰宽增加到10.6米,航速下降到33节,主炮布置和鱼雷发shè管在完工时就与前面4艘改装后的初chun级相同。6艘初chun级在战争中主要用于“东京快车”运补,到1945年战败前已全部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