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夏末,刘金荣十四岁,上了初中。</p>
初中学校在公社上,离张家堡二十五里地,走读已经不现实了,必须去住校。</p>
学校就是一个宽大的院子,一圈大平房。一半是教室,老师办公室,仓库,一半是学生的宿舍和食堂。</p>
宿舍是大杂间,有点像过去的车马店,屋里一个大通铺,学生们就排着住在炕上。</p>
因为住不下,学校在火炕的上面用木头支了一个二层。</p>
学校是不管烧炕的,学生要自己动手。</p>
在课余的时候,学生会就会组织学生们出去打柴,如果柴不够烧,冬天学生就只能睡凉炕了。</p>
食堂就是一间大屋子,饭只有苞米碴子粥,没有饽饽。菜就是萝卜,炖萝卜炒萝卜腌萝卜,偶尔有一顿土豆白菜。</p>
吃食堂要交粮。</p>
开学的时候,从家里背了粮过来交到食堂去,食堂按重量给换成饭票,再用饭票每天吃饭。交多少吃多少。</p>
吃饭的时候有就餐小组。</p>
一个小组的学生围着桌子坐好,组长去打饭领菜,回来再给同小组的学生分。</p>
说是交多少吃多少,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学生都是孩子,也没有人会去进行计算。</p>
这几年全国性的缺粮,还要保证国家的收粮任务,保证城里的粮食供应,反而种粮食的农村没了什么余粮。</p>
管食堂的在这会儿是油水部门,不管是城里的食堂,还是这偏远山洼里一所初中的食堂。</p>
总之粮食是有了去处。</p>
学生每天每顿饭都是半碗苞米碴子稀粥,几个人一小盆萝卜做的菜,再来几块咸菜。</p>
男孩子分的要多些,他们力气大,从家里背来的粮要多点儿,但大部分时候也是吃不饱。</p>
刘金荣长的瘦弱,也没什么力气,背不动太多东西。</p>
如果这时候有人问刘金荣,上学的感觉是什么,她一定会说,饿。</p>
每天都是在饥饿状态下坚持着,白天实在饿急了就喝水,晚上饿的睡不着一个人到外面顺着马路茫然的走。</p>
张家堡在这边念初中的人不少,有二十几个,都在这里住宿,一来二去的大家也就都熟悉了。</p>
这个年代,初中生的年龄普遍偏大,差异也大,由其是这种在山洼里的学校。</p>
十五六岁的很正常,最大的初三学生有十九二十的。在这个时代,初中毕业已经算是有文化了,高中生就妥妥的会去单位当上干部。</p>
刘金荣这会儿十四岁,已经朦朦胧胧的懂了很多事情。</p>
和后世大学生还是个孩子相比,在这个年代,初中生已经是大人了,男孩子已经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女孩子开始持家,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再没有人拿他们或者她们当孩子看。</p>
甚至大部分农村家庭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谈婚论嫁,开始给孩子找人家。</p>
初中的男女学生中间也开始有了朦朦胧胧和同学关系不一样的感情在发生。</p>
在张家堡的男学生里,有一个叫张清之的,年纪在同学中是最大的,十九岁。</p>
张清之是个很热心的人,同学间有事情总是主动的去帮忙,平时为人热情,从来不耍什么心眼儿。</p>
他有一米七的个头,长的很帅气,很爱笑,是张家堡张家的本支,和张老师一个爷爷。</p>
张清之的爸爸是家里的老大,张老师的爸爸是老四,亲叔伯堂兄弟。</p>
张清之家里哥六个,没有女孩,他排行老三,上面的两个哥哥都去了城里,下面三个弟弟有两个在上学,一个小学一个初中,最小的弟弟刚刚九岁,是个哑巴。</p>
他家大哥的年纪已经有二十六岁,和他亲老叔一般大,在本钢锻造厂当工人,已经在城里结了婚。</p>
二哥二十三,去城里投奔了大哥,大哥帮着托了人,也在什么厂里上班。</p>
做为老三的张清之这会儿是家里最大的孩子,而且已经十九岁了,按理肯定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地里的活儿全得扛起来,上山下河的事儿也得担起来。</p>
但事实上张清之是个不安份的,不想干农活。家里的活儿都是老四老五在做,他都十九了还在上学。</p>
这让他在家里特别不受待见,被他爸成天骂,老爷子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个儿子。</p>
也不知道怎么的,刘金荣和张清之就成了熟人,朋友,没事儿就在一起说话。</p>
张清之去哪里也不知道是偷是捡的,总能弄些东西来拿给刘金荣吃,陪着她说话溜达。</p>
“你坐过火车没?”</p>
“坐过,从安东过来的时候就是坐的火车。”</p>
“我要坐火车走了,去城里找我大哥。”</p>
“不念学啦?那你以后就在城里了呗?”</p>
“我不知道,家里我爸看不上我,我也不想种地。学?我笨,学习不好,念不念也没什么意思。”</p>
“那你进城准备干啥?以后还回来不?”</p>
“我也不知道,没想好。我大哥跟我好,去了看他怎么说呗。等我找着事了就回来找你。”</p>
“找我干啥?”刘金荣翻了个白眼,把手里的小石头扔进河里,张清之蹲在一边嘿嘿乐。</p>
十月,张清之真走了,去了城里找他大哥,就再也没回来。</p>
十一月期中考试过后,成绩优异的刘金荣担任了学生会的学习部长,负责监督学生们的学习和作业情况。</p>
时间很快过去,刘金荣又恢复了一个人饿着坐在河边发呆的日子。饿的看到石头都想咬一口。</p>
几场大雪,时间就到了65年,办事利落能说会道学习又好的刘金荣又升了官,成为了校学生会主席,配合老师做学生工作,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p>
这个年代的初中学生会,是正儿八经的学生组织,是上边领导都要重视的部门。从学生会出去的老生都分配了工作,在公社或者县里,成了吃皇粮的人。</p>
但即使成了干部,该饿着还是饿着,并不会因为成了学生干部就多给你分一勺稀粥。</p>
在刘金荣的一生中,这一段初中生活是她记忆最深的两年,完全是在不断的饥饿中煎熬着过了六百多天。</p>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