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九如居沈瑞还有些闷闷的。
听徐氏的意思缠足并不是让脚骨致残。平素里看她与三太太行走之间也确实没有不便之处。至于玉姐不知私下里如何在沈瑞面前也没有扶人走路的习惯。
想想杨恬要不是羞臊了跑步也不会去扶养娘。
这缠足真不碍行走?
沈瑞总觉得雾里看花似的之所以念念不忘此事一是觉得杨恬小姑娘没必要吃这个苦头而是怕以后看到一双惊悚的“金莲”。看明清话本都将“金莲”做为性器助闺房之乐后世之人只能理解不能。
可徐氏说的清楚世情如此除了寒门百姓人家之外仕宦人家女眷都缠足。
世人眼中“小脚是娘大脚是婢”。谁家有放脚的女孩儿以后说亲时会被挑剔成亲后会被嫌弃不管是婆家人还是外人。
沈瑞即便看不惯也没法同整个社会制度抗衡写了二十张大字将纷乱的心情平复一二决定以后对杨恬与玉姐更好些。大明朝闺秀的成长历程委实太不容易。
转眼到了六月二十八日。
沈瑞早早起了换上儒服儒巾足上穿着官靴一副新秀才装扮。今日学政在衙门为新秀才设宴饮酒行簪花礼拜孔子。今年的新秀才过了今天才正式成为孔子门生。
刚摆上早饭何泰之便来了。
看着饭桌上摆着的包子与牛舌饼还有沈瑞跟前的豆花何泰之不客气地要了一碗豆花也跟着吃起来。
沈瑞笑道:“不会是为了等着中午吃席空着肚子来吧?”
何泰之打了个哈欠:“昨晚翻来覆去四更天才睡早起就没胃口胡乱吃了两口粥”
何泰之如今正是抽条的时候分量大增。沈瑞见状少不得叫人去厨房又取了两盘点心。
用完早饭两人去了主院。
大老爷还没有去衙门见两个新秀才过来少不得又鼓励两句。
徐氏则是预备了两个荷包一人给了一个道:“簪花宴后说不得还有私下应酬。身为地主勿要吝惜银钱。只是不许去肮脏地界茶馆酒楼也要去挑于净人家如今在夏日里外食可要仔细莫要坏了肠胃”
何泰之摆手道:“姨母给瑞表哥准备一份就行我娘给我带银子了”
徐氏笑道:“你娘是你娘的姨母是姨母的几个零花钱姨母还给不得?
何泰之这才双手接过。
徐氏道:“对了你父亲给你起了字没有?”
何泰之道:“起了字仲安。”
沈瑞在旁听了觉得何泰之的字起的不错通俗易懂还点名了排行。
徐氏点点头道:“往后不是孩子了往来交际也要多几分稳重。”
何泰之恭敬听了徐氏吩咐沈瑞道:“今日人多你多看顾你表弟一些。
沈瑞应了带何泰之沈宅出来。
何泰之没有骑马而是乘马车来的沈瑞就直接同乘。
到了官署就近马路上行走已经是年纪不等的新秀才。还有不少看热闹的百姓道路局促起来。两人就下了车打发车夫随从们去。
似乎人人脸上都带了欢喜沈瑞的心情也飞扬了几分。
从弘治十年至今已经将五年收获的喜悦确实甘甜。
沈瑞年纪虽不大可因身量高看着同十六、七岁的少年无差在诸多新秀才中并不显眼。何泰之身量不足满脸稚嫩穿着簇新的儒服就分外惹眼引来不少人的目光。
何泰之开始还不知带了好奇四下眺望。
待发现不少人盯着自己时他难免惴惴往沈瑞身边躲了躲小声道:“瑞表哥他们作甚都瞅我?”
同那些胡子一把一辈子功名都止步生员的老秀才相比何泰之这年岁实在太令人羡慕。
何泰之问完自己也反应不过倒是不见得意只怏怏道:“十二岁中生员又有甚了不起?只春山院里的学生年年就都有十一、二岁过童子试的还真是少见多怪。”
他已经同父亲问过是入官学还是继续在春山院读何学士的意思是让他继续在春山院读。
顺天府是京府大兴县是京县这两处的学宫学官应该都差不了。可是以何泰之现下的成绩岁考考试进不了一等二等廪生无望不过是附生身份学官也不会看重。还若是踏踏实实在春山院再等几年等成绩好了想要过岁科考试也不难。否则在学宫里混日子卡在岁科考试这里以后想要下乡试也没资格。
何泰之心中隐隐地失望还生出几分后悔来。
他是四岁启蒙至今读八年资质也不差可院试却提心吊胆差点名落孙山想要随着沈瑞入学宫却连廪生、增生也混不上归根结底还是之前读不努力的缘故。
今年春山院参加院试的学生有二十多人过了的有十人。其中有四个籍贯是京县其他是北直其他府县。
在官署门外还没有到进场的时候大家少不得聚到一块。
其中有戊字班的学生三个丁字班的学生三人丙字班的的学生六人。
戊字班的学生是沈瑞的同窗丙字班的同学是何泰之的同窗。至于丁字班的学生则有的是沈瑞的同窗二月里初升上去的有的是何泰之先前的同窗。
如此一来大家都认识。
论起年纪来众人中小的不过十一、二岁大的不过十六、七。
又因是官家子弟收拾得白白净净身上穿着样式差不多的儒服、儒巾可是也能瞧出衣服料子质地更好。
十个少年秀才站在这里恁地惹眼。
唯一与之能抗衡的就是另外一队年轻秀才。
也有七、八个人虽说年纪长几岁身上穿戴也不如春山院这边的好可都是浑身儒雅、潮气蓬勃的模样。
其中有一人不时地望向沈瑞目光中隐有晦涩。
沈瑞有所察觉望过去认出那人那是县试时的前两场第一的那个考生便点头致意。在剩下的南城院秀才中也多看了两眼那个姓王的山长弟子倒是并不在其中应该是止步院试。
那人愣了一下也颔首礼。
何泰之见状带了好奇问道:“那好像是南城院的新秀才瑞表哥认识
沈瑞点头道:“县试提堂时挨着不远”
虽没有刻意留意不过沈瑞对这个考生还真的很有印象。
童子试时县试第二府试时第二院试第二。
县城成绩出来时沈瑞虽窃喜也有些不自在就是因为此人。
南城院的学生都是平民子弟功名对于他们来说甚为重要。要是县令按照考试惯例的话这第一场的第一就应该取为“案首”而不是选沈瑞。
沈瑞一场比一场用心对于县试“案首”拿的并不心虚不过想到第一场、第二场的第一名不是自己多少会生出抢了旁人“第一”的感觉。
不过这种不自在在府试结果出来时就没了。
因为府试成绩依旧是沈瑞第一那个人第二。
这说明那人的文章还是有不如沈瑞的地方否则县令或许会因私心取了沈瑞为“案首”府试时却是糊名的。这个人要是真的比沈瑞文章做得好也不会被埋没。
等到院试结果出来此人依旧是第二名时沈瑞只能叹这个人运气不好了
要是没有沈瑞这个人岂不是妥妥的“小三元”?
少一时官署大门缓缓推开出来几个青衣吏员其中一人拿着卷抽在门口唱名新秀才依次进入学宫。
沈瑞排在第一位随后就是那第二人两人一前一后地进了官署。
官署院子里放眼望去都是十人大圆桌足摆了百十来桌。桌子上已经放了看碟与冷盘还有两壶酒。
有人领着引众人入座。院试榜单的前十人就在第一排正中间的圆桌入座。
十人中除了第二那个人第九沈瑞也认识。正是春山院丙字班的学生与沈全关系不错沈瑞也算相熟。只是两人座位隔得远说话不便宜便相视一笑听旁人说话。
其中第三那人二十五、六岁年纪倒是个能说会道的对着说都称“兄”一番恭维。其中主要的对象就是沈瑞这个“案首”与那个第二名。
沈瑞既打算入官学座上众人若是籍贯在顺天府的说不得就要做同窗便应答的十分客气谦逊。
他身量高说话又沉着稳重虽是“案首”却无清高倨傲之态一时之间桌上诸人倒是对他好感大增。
不过待叙了年齿晓得他只有十四岁时大家的笑容中就又添了些别的意味。
沈瑞只做未见要是因他年幼就记恨那委实没有必要。
说到底科举之路还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童子试不算什么到了乡试的环节才是竞争惨烈。
约莫过了将一个时辰千余名新秀才都入了场。
沈瑞头眺望在倒数第二桌找到何泰之。因距离太远看的不真切只因沈瑞知道他的名字加上他身量小才能辨别出与旁人不同来。
这也是何泰之过了院试欣喜之余还难掩难过的缘故那就是因名次实在太低了离“孙山”不远
appappshuzhanggu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