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桃红柳绿的大好时节,瘦西湖的长堤之上柳丝婀娜轻舞如烟,平添了几分春韵。</p>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说就的是扬州十丈软红当中的市井繁华,只是在经历战火之后,如今早已繁华不再。</p>
扬州军和毅勇军血战扬州,打的惊天动地,撤离之际放了一把大火。</p>
大火经月不熄,把繁华鼎盛的扬州烧了个满目疮痍。</p>
自从洪承畴主政江北以来,不断的搬迁民众,现如今的扬州已经有了些人烟,但却再不复当年的人声鼎沸和喧嚣热闹。</p>
为了粉饰太平,洪承畴专门邀请了一些无骨的文人,借着品茶的名头共赏扬州美景。</p>
“在扬州三十六景当中,这长提春柳名列前茅,盛名之下果然无虚呀!”</p>
捻须微笑的洪承畴就好像是一个热情而又周到的主人,给这些本地人介绍当起了“导游”,他指着一棵绿荫浓密的参天大树,笑呵呵的说道:“当年隋炀帝畅游扬州之时,亲手栽下了这棵柳树,并赐国姓为杨,所以后世人才称之为杨柳,千年之后我等后辈之人在这杨柳荫下,怎不唏嘘感叹!”</p>
洪承畴本就是文人出身,关于“杨柳”的典故早就烂熟于胸,说起来头头是道很象那么回事,只可惜他事先的准备工作做的不是很充分,竟然弄错了。</p>
这棵参天耸立绿荫蔽日的大柳树根本就不是当年隋炀帝亲手栽种的那一棵,旁边那棵已经歪道到湖边的才是正宗的隋皇杨柳。</p>
这是每一个扬州人都知道的事儿,明明是洪承畴弄出了张冠李戴的笑话却不自知。</p>
旁边那些扬州本地的士绅名流文人雅士虽然知道事实,却不敢指出洪总督的谬误之处,只能尴尬的赔笑。</p>
在那棵被洪承畴错认为是隋皇杨柳的大树之下,支开了桌椅,摆上碗盏,沏上了香茶。</p>
“这是今年的新茶,诸位都是品茶的行家里手,都来尝尝味道如何。”</p>
洪承畴亲持茶壶,给众人一一斟茶,平易近人礼贤下士的姿态演绎的淋漓尽致在场诸多文人雅士,在如此风雅的环境当中,有茶岂能无诗?</p>
洪承畴挑头即兴赋诗一首,在一片阿谀奉承声中,其他人全都“诗兴大发”,纷纷当场赋诗。</p>
江北总督洪承畴与民同乐,这是何等的风雅之事,顿时谀声如潮,就好似眼下真的是太平盛世一般。</p>
在一片称颂声中,一个亲兵走过来,附在洪承畴耳边小声嘀咕了几句什么。</p>
洪承畴的脸色顿时大变,却还在强做镇定,故意做出一副云淡风轻的神态:“今日诸贤相聚瘦西湖畔,本应尽兴而归。奈何军务繁忙琐事缠身,只能先告个罪了。”</p>
洪督临时有事,看这个架势好像还是很要紧的急事,谁还敢拦着?</p>
“洪大人请自便。”</p>
“公事要紧,洪大人请便。”</p>
能让洪承畴如此匆忙的抽身而走,当然是有大事发生:九江失守了!</p>
九江是湖广的门户,就算是九江失守,最着急的应该是左梦庚和阿济格,与他洪承畴没有一文钱的关系。</p>
但洪承畴却知道此事关系重大,再也顾不得假惺惺的和那些个士绅文人逢场作戏,急急忙忙的赶回了总督府。</p>
仔仔细细的看罢了从湖广传过来的战报,知道了九江失守的大致过程,脸色愈发的难看了。</p>
“明军主力逆江而上攻取九江,锁死长江航道?这不可能!”</p>
九江明明已经失守了,准确的战报就捏在他的手中,但他却始终不敢相信。</p>
利用一场出其不意的突袭,战胜赣西的左梦庚部攻取九江,从理论上确实有这种可能。</p>
但要说那是明军主力,洪承畴是绝对不信的。</p>
几万人马去攻击九江,这一定会涉及非常大的军事调动,而残明和他不过是一江之隔,还有无数的奸细细作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明军主力的动向,他怎么会一点消息都没有听到?</p>
那是几万正规军呀,不是几百个流蹿的贼匪,怎么可能一下子就从江南到了湖广赣西一带?</p>
真要是有这么大的动作,只要洪承畴不是聋子瞎子,就一定会提前得知。</p>
但是这一次,他却全然不知。</p>
虽然他不相信,但九江的陷落却是铁一般的事实,阿济格不可能拿这种事情开玩笑!</p>
让洪承畴万般不解的是,明军主力确实就在江南,并且摆出了一副枕戈待旦即将北伐的姿态,这事做不了假。</p>
作为北伐的急先锋和最主要的攻击力量,毅勇军的主力和扬州军已经把阵势摆到了长江边上,洪承畴曾经无数次的仔细观察过,又怎么可能突然跑到湖广那边去了呢?</p>
天兵天将不成?</p>
上个月,复隆皇帝还在南京城外召开了“北伐战前动员大会”,这就说明北伐是江南残明的重大战略方向。</p>
如果说攻击九江的部队真是明军主力的话,那一定就是毅勇军。</p>
攻取九江锁死长江,这是何等重大的战事,张启阳不可能不去前线亲自指挥。</p>
让洪承畴完全无法理解的是,就在昨天张启阳还巡视了即将渡江北伐的部队,洪承畴手中甚至还有张启阳的动员稿。</p>
为了激励将士,张启阳在长江边上公开发表了演讲,演讲的内容已经被细作抄录下来送到了洪承畴手中,这也是事实。</p>
张启阳还在江南,毅勇军的主力也在江南,扬州军和史德威本人都在那里。</p>
那么攻占九江的明军主力到底是谁呢?</p>
三大营?</p>
别逗了,就凭三大营的那点战斗力和组织程度,不等他们开出南京城洪承畴就已经知道消息了。</p>
黄得功?</p>
那就更加的没有这个可能了。</p>
黄得功的水军在西江口一带集结已经很久了,几十条大型战船至今还摆在那里,时时刻刻都在洪承畴的“视野范围”之内,不可能有机会去攻击九江!</p>
就算洪承畴精明似鬼,这个时候也彻底懵圈了!</p>
作为一只成了精的老狐狸,洪承畴深知现在最要紧的不是弄清楚九江到底是怎么丢的,而是必须尽快做出解释。</p>
虽说九江是阿济格的地盘,但阿济格一句“明军主力突袭九江”,就把洪承畴架到了炭火之上,让他如坐针毡。</p>
洪承畴不止一次的说明军的主力就在江南,他们的意图就是渡江北伐。</p>
现如今却攻陷了九江,在阿济格的屁股上狠狠的捅了一刀,凶狠的阿济格会吃这个哑巴亏?</p>
只要阿济格咬死了说那就是明军主力,就算是洪承畴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前番你洪承畴要阿济格配合你平定江南,并且信誓旦旦的保证明军的主力就在江南,现如今明军主力突然攻破了湖广的门户。</p>
几万明军主力啊,几乎等于是江南残明所有的机动力量了,他们到底是怎么过去的?</p>
这事往小了说,是洪承畴疏忽失察,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统帅,连这么大的事情都能失察,只能说明他根本就不配做这个总督。</p>
要是往大了说,与敌勾结的屎盆子都能扣到他的脑袋上。</p>
若不是你洪承畴故意放纵,明军主力怎么可能会突袭九江?</p>
这事若是弄不好,洪承畴就很有可能被多尔衮从淮扬最高统帅的位置上一脚踢下去。</p>
就算是用脚丫子想想也可以知道,这个时候的阿济格肯定已经向北京朝廷发出了奏报的疏文,一定会把九江失守的责任推到他洪承畴的脑袋上。</p>
这个时候,最要紧的是马上向朝廷向太后做出解释,只有太后才能保住他。</p>
“洪本明臣,败于松山,蒙太宗文皇帝不弃,委以自新。臣时时怀战战兢兢之心,事时如临渊履薄…”</p>
洪承畴给朝廷的“自辨状”开边的几句话说的全都是过往之事,是众所周知的事情。</p>
看来了好像是虚应客套之词,确实却暗含深意。</p>
这是在向太后表忠心呢!</p>
我洪承畴为什么投降?当然是因为太宗文皇帝的真心诚意感动了我,所以我投降了大清甘效犬马。</p>
左一个太宗右一个文皇帝,奈何黄台吉早就挂掉这么多年,他的这番言辞当然不是说给死人听的,而是说给布木布泰的。</p>
布木布泰的地位和影响力,还有顺治小皇帝的地位,全都是继承自黄台吉。</p>
黄台吉死后,洪承畴就顺理成章的向太后和顺治小皇帝效忠,以报答太宗文皇帝当年的知遇之恩再造之德。</p>
而且,洪承畴能够担纲平定江南的重任,也是太后一力举荐的结果,洪承畴希望太后能够一如既往的信任自己。</p>
“臣愿以性命担保,残明之主力,确于江南。攻取九江之敌,绝非残明主力,其中原委望朝廷明察!”</p>
先是表了一番忠心,然后又信誓旦旦的保证自己的判断绝对没有错,总之就是一句话:九江之败和自己没有半点关系!</p>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