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中文网 > 都市小说 > 崇祯七年 >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三七三 猴戏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三七三 猴戏

竹下梨创作的《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三七三 猴戏在线免费阅读下载。内容提要:

 热门推荐:
    【本书首发网站“盐商皆其视识,与淇言:‘商人赴边纳粮,价少而有远涉之劳;在运司纳银,价多而得易办之利。’淇然之。”叶淇又将商人的这一建议请示了首辅大臣徐溥,因溥与淇“交最厚”,故亦同意。“淇遂请台商纳银公司,类解太仓,分给各边”。

    也就是说,叶淇之所以变法,是因为商人往边地运粮,有远涉之劳,无易办之利。

    在开中制下,山陕商人就边商屯,徽商路远、人生、地疏,习俗相差很远,垦辟既难,屯种非易。无论是输粟边塞还是就近屯种,徽州阀阅之家一般都不屑于经商,寻常百姓又拿不出经营盐业所需要的雄厚资本,所以到成化弘治以前,徽州仅有少数商人涉入此领域。但是不涉入,不代表着不眼红。

    在两淮经营盐业的主要是山陕商人和徽商,原来的开中纳粮政策于山陕商人方便,于徽商不便。山陕商人在边储纳粮,地近而费力少,只有徽商才有“远涉之劳”。纳银于两淮之后,徽商地近两淮,才能“得易办之利”。

    叶淇变法的最大利益所得者,便是他们了。

    也叶淇变法之后,晋商、陕商和徽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后陕商败退,晋商和徽商各不相让、平分秋色。

    时至今日,崇祯八年,晋商因贩盐卖盐而成巨万之家的不在少数,而他们贩盐卖盐,走的都是正规渠道。而在山西这片地界儿,贩卖私盐的却也是极多,多如牛毛。他们自然没有盐引,也不可能千里迢迢的跑到两淮和长芦盐场去支盐,但是他们依旧能活下来。

    因为山西有池盐。

    就像是两淮有海盐,四川有井盐一样,山西的池盐,也是赫赫有名,毫不逊色。

    不过董策对这个了解的还不多,须得找个专业人士来问才是。

    他估计黄季那里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毕竟他只是个家丁护院,接触不到一些上层的东西,估计连路线都不大容易搞清楚。这玩意儿,得问干这行儿的。

    眼下可不就有一个?

    董策挥手招来董勇振:“上一次去过那张麻子家外面的那条巷子,还记得吧?”

    董勇振想了想,点头道:“记得。”

    “把他寻来,要快。”董策看了看屋子里剩下的几张破桌子破椅子,又道:“顺便去上一次王通去的木器行看一看,问问他们那些桌椅板凳柜台什么的做好了没有,这可都年后了。还有,我记得张麻子家那条巷子口有一家四海酒楼,去那儿定些酒菜回来。”

    原先董策打算开的是首饰店,又想做出一些新意来,是以便让王通去订做了许多桌椅柜子等器具,而且为了吸引眼球,都是他仔细叮嘱了,让王通告诉那木器行,一定要按照他说的订做。现在虽说没了开首饰店的打算,但那些桌椅板凳是已经付了定金的,还是今早取回来的好,反正若是贩卖私盐的话,店里同样也要卖,也需要这些东西。

    董勇振点头应了,出门而去。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边厢董忠庸和董忠康两人领了董策的任务,便去了棋盘大街,顺着棋盘大街从南往北走,准备买猴儿。

    想买猴子,说难也难,有可能找遍一座偌大的县城也找不到一只猴子,但有可能街上随便转了转,就能买着。毕竟养宠物这个风尚虽说从唐朝开始就非常流行,但几乎没有谁家是养猴子的,这玩意儿说实话,不讨喜。想买猴子,基本上只能去一种人手里买——耍猴儿的。

    幸亏到了明朝末年,猴子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也挺常见的。

    尤其是现在是新年,又没出正月十五,正是大明朝上上下下狂欢的时节,街面上极为的热闹,各种小生意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发财的机会。董忠康市井经验丰富一些,虽然一路走来都没瞧见,但是他知道,不可能没有的。

    山西南边就是河南,新野就在河南,而新野,堪称是耍猴之乡。

    新野人玩猴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后世从新野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就有人牵狗玩猴的画面。而且还有一段传言,据说嘉靖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吴承恩任新野知县其间,多次观看民间猴戏,以新野猴戏为素材创作了《西游记》。

    河南地处中州,本是华夏之腹心,土地也肥沃,乃是华夏文明之源泉,只可惜有明一朝,几乎灾难就没怎么停过。水灾旱灾蝗灾,接踵而来。而一到灾荒之年,新野的穷人们为养家糊口,便只好“肩挑家当手牵猴,流浪卖艺度日月”。

    这会儿能见到的耍猴的生意人,以新野人居多。

    董忠康的耐心果然得到了回报,又往前走了大约一盏茶的时间,董忠康便看到了前面的街边围了一大圈儿人,里头还传来了一阵阵的锣声以及吆喝声。董忠康心里一喜,知道这便**不离十了。

    两人仗着身强力壮,使劲儿的往里头挤去,有的人给他们兑开,不满的看过去。待看清楚他们雄壮魁梧的体型,以及腰间鼓囊囊似乎藏着利刃,顿时便扭过头,不敢再说话了。

    董忠康两人挤进去一看,果然里头是耍猴儿的。

    一个耍猴人带着两只猢狲。

    那耍猴人年纪看上去倒是不小了,怕是至少有六十上下,头发胡子都是已经花白了。他身上穿着一件儿脏兮兮的道袍,也不知道多久没洗了,连本来的颜色都分不清楚了,反正现在上头是一片黑,在阳光下看着,似乎还有些地方亮晶晶的,就像涂了一层什么,尤其是以下摆和两只袖子为最甚,也不知道这老家伙往上头抹了多少鼻涕。衣服上面已经有许多地方开了口子,却没补上,里头露出来的棉花又被胡乱的塞了进去,一片发黑的颜色。他没戴帽子,脚上两只黑棉鞋前头已经开了口子,露出了脏兮兮的黑脚趾头。

    不过这老头儿虽然年纪不小,看上去气色却是很不错。他身材不高,也就是到董忠康的肩膀处,又爱又胖,肚子圆滚滚的腆出来一块儿,脸上油兮兮的,却是红光满面。若是给他洗干净了,换一身儿体面衣服,说不得就是一位很富态的富家翁。

    他左手拎着一个铜锣,右手锣锤当当当的敲着,他手中这铜锣算不上是大锣,因此声音比较高亢清脆,传出去老远。这道人一张嘴果然是一口河南口音,笑嘻嘻道:“小老儿初来宝地,人生地不熟,但是看见各位贵人就觉得心里舒坦,浑身通透。想小老儿我半个大明也走过,北直隶河南山东陕西那都是去过的,却就在咱们阳和城,瞧着这儿的人都面善。这地界儿风水也好,将来是要出大官,出大富大贵之人的,说不定就应在各位身上。”

    %77%77%77%2e%64%75%30%30%2e%63%63/